
跟洪师学拳卅余年,洪师功底深厚,技法巧妙,为人厚道,对社会建设有贡献,从来不要求任何报酬。他曾经这样说:我教拳不是为钱,是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。并打比方:我教学生把身体锻炼好,少生病,多出勤,在不同的岗位上多劳动,多为社会创造财富,这是我的目的,也等于为社会建设出了力。
洪师教拳还生活化,用他平和而幽默的语言讲拳理拳法,使人又长知识又有兴趣学。有这样几件事我记忆犹新:有一次在西门桥河边,洪师给我改一路第四十八式左转身六封四闭,纠正时他笑着说:一、二动作你歪头了!随即模仿我的动作练给我看,问我你看好看吗?看了洪师的模仿动作,我不由得大笑起来。洪师这样好像逗笑话,但能叫人牢记心中。有一回我在做梦时,梦到这件事都笑醒了,但式子却记住了。
1973年秋季,有一天洪师去西门很早,光我和洪师两人。洪师给我示范一路四十式掩手肱捶第三动作时,把我挒拿的双脚离地。这时,旁边有位陌生青年,他感到很奇怪,就走到洪师身边说:我试试行吗?随说随用右手抓住洪师胸前衣服,洪师并不为该人没礼貌而不高兴,只是用左手腕搭在对方右肘关节外上侧,身体右转,那青年弯着腰走外圈,随洪师右转走了半圈腰也没有直起,最后快要跪到地上了。该人站起后,楞了老半天,他肯定想不出所以然来,但该人并不会受伤,洪师手中有数,不认识的人,差不多只让对方感到受制,点到为止。
我们这些弟子,时常向洪师提一些不明白的问题,无论问多少次,洪师从不厌烦。有一次,我在老师家,我问洪师,采、捋、挒三种手法的区别,洪师说这三种手法,都是先走合力,后走分力。采法走的圈大,合力约七分,分力约三分;捋法走中圈,前手高,后手低,合力和分力约各一半;挒的圈最小,合约占一、二立变分力。又讲:掤有两义:一是掤劲也就是缠丝劲,其他拳种所说的内劲,掤劲贯穿到周身上、下,手的八法离不开掤劲,没有掤劲等于有形无质;二是手的八法中的掤法,主要掤化对方的来力,一般来说每一式的第一动作是掤法,这是双方交手时先接触的着法。
又有一次,谈到练拳快慢结合时,洪师说:练一趟拳从起式到收式速度应当均匀。并形象地举一例说,如果某一个人要去某一个地方,快走几步又慢走几步,(他又模仿行走的动作)这样不符合生活规律。洪师这些听起来似乎平常的比喻,却能使我们很快接受,并较比容易理解。
我从练拳中还有以下理解:有位同学问我掤劲、掤法的区别,按我的理解,比方拿踢足球来说,球在运动中既有公转也有自转,球速来的很快,旋转的力量很大,想象中如果我们抬腿接球,那球能接飞了;如果不动,球的力量砸到你身上,你一定感到疼痛难忍。可是运动员接球,那球虽然仍在不停的转动,却被队员很稳的控制在他的脚下,他接球用的那种方法,好像太极拳中的掤法“不顶不丢”。顶,球会飞了;丢,球会控制不住,再看接球后传给他的队员或射门,他用的时间、速度、角度高低,球本身的自转和公转力量的大小,配合完全达到他的思路和目的,这就好像太极拳中的掤劲,篮球接发也有相同点。再如面粉加工成食品、包子、面条、单饼等花样,面粉本身含有一种面筋,如果把面筋提取,各种花样做不成,就勉强做成也是有形无质,这各种花样类似太极拳中八法,面筋类似太极拳中的掤劲。面筋是天然生成的,掤劲是持久锻炼,体内自然会产生出一种劲。这些理解仅供参考。